教學管理
為進一步提高我系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鍛煉我系學生的結合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經濟管理系董小飛老師帶領2021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48名同學開展校外實踐課。
此次實踐課共包含四個地點:分別為烏蘭不浪村文化大院——牧勒工坊、大青山紅色教育基地——紅色文化展廳、內蒙古少數民族群眾文化體育運動中心及內蒙古敕勒川國際會展中心。董老師分別用這四個場館的選址位置、場館性質及運營管理模式讓同學們了解到《會展場館經營與管理》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和目的。
牧勒工坊
在牧勒工坊,負責人崔霞老師為我們介紹牧勒工坊的內部格局規劃、場館內各部分的設計原理,及場館的經營模式。崔霞老師用生動的語言,為同學們描繪牧勒工坊自建立以來所發生的變化,讓同學們更加直觀的了解了場館的經營管理模式。
紅色文化展廳
在紅色文化展廳,董老師以大青山革命歷史展覽館“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的特點,向同學們介紹了宣傳教育展覽的展廳規劃設計、展覽陳列的方式方法以及展廳接待和管理模式。同時也向同學們講解了大青山抗日戰爭中的艱辛與輝煌,讓同學們在理解了所學知識的同時,也設身處地的感受到革命烈士英勇抗戰史。
內蒙古少數民族文化體育運動中心
董老師就體育運動中心的多功能場館的運營,為同學們講解其建設時的設計理念及其對內蒙古地域文化的影響,同時,董老師也提到,由于體育運動中心遠離市區,地理位置偏遠,且交通不便,運營與管理方式和方法欠缺,以至于體育運動中心很少舉辦活動。同學們了解到,在建立場館及會場的時,好的選址規劃與科學的運營是尤為重要的一點。
內蒙古敕勒川國際會展中心
董老師講到,內蒙古敕勒川國際會展中心已建立完成三年但卻并未投入使用,其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偏遠,在會展中心周圍基礎配套服務設施不完善,交通及其不便利。從建立到現在, 沒有舉辦過一次大型會展活動,只是把一個館出租給華誼星劇場做娛樂場所,在疫情防控期間用作方艙醫院使用。這讓同學們再次了解到建立場館及會場選址的重要性。
此次教學實踐課的開展,讓同學們更加直觀的理解了書本中的知識、增強了同學們對本專業的認同感,促進了同學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也有提高了我系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