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下午,由內蒙古師范大學鴻德學院院長周玉樹教授開講的“中國象形文字產生于6200年前”主題講座于圖書館五樓報告廳舉行 。鴻德學院全體教師及500名學生聆聽了此次講座。講座由科研處副處長、中國北方巖畫研究所副所長吳甲才主持。
目前世界公認的最早文字產生于距今5000年左右,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蘇美爾的楔形文字。通過我院專家教授的研究,并參照近年發布的中國各地文化遺址的考古報告及有關石器,陶器,玉器等內容的專業考古書籍,運用宗教學、文字學、歷史學、考古學、巖畫等多學科的研究方法,發現在距今6000年左右,中國的象形文字就已經正式形成。
“文字從祭祀制度開始就已經出現,中國象形文字產生于6200年前。”正式開講前,周玉樹教授拋出今天的講座主題。
周玉樹教授順著歷史的發展軌跡,從赤峰、陜西等地祭祀陶器紋飾上出現的象形文字,論證了中國在距今6000年就已有了完備的祭祀制度。在祭祀的發展過程中,文字作為一種符號重復出現,并能組合在一起表達出一個完整的意思。其初始文字的社會功能,極具宗教性、記述性和教育性。講座過程中,周玉樹教授時不時與師生們進行互動,并為他們解決疑惑和問題。
文字是打開史前文明的一把鑰匙,文字的產生,使人類脫離了野蠻和蒙昧,跨入了文明的門檻,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最重大的里程碑。中國的象形文字是四大文明當中唯一連續不斷傳承至今的文字,這種文字既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寶藏。
我院通過對紅山文化時期的陶器、巖畫符號的研究,讓中國文字的歷史提前了近3000年,這是中國文明歷史性的轉變。我院歷來注重對科學文化事業的傳播與研究,同時,本次有關文字的講座是我院一次史前文字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這不僅提高了我院學子對史前文字的興趣,更加推動了我院科研事業向更高處邁進。